IMF警告-溢出報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美國時間7月29日發布了《溢出報告》。IMF警示稱,發達國家收緊貨幣政策導致金融環境急劇收緊,加上新興市場經濟體普遍開始出現結構性放緩,兩者之間的互相作用可能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傷害,在下行風險情況下,將導致全球GDP在2015年損失1.5-2個百分點。

IMF表示,不斷變化的增長格局正成為全球經濟的溢出效應主要源頭,其中兩大趨勢背景最值得注意:一是發達國家開始貨幣正常化,導致全球金融環境不斷收緊和利率上升;二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放緩,從增長高峰跌落,進入長久的下滑階段。

報告稱,新興市場正普遍經歷經濟下滑,并對世界其他國家造成“溢出”效應。“溢出”將通過多重渠道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影響:貿易、商品市場、以及金融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新興市場面臨的“鄰居效應”(當地的溢出效應)。過去十年,區域貿易和金融流動(尤其在亞洲)已經大大加強。因此,源自主要新興市場的沖擊往往會對最鄰近的“鄰居”國家造成最直接影響,無論是通過貿易、跨境融資還是匯款等渠道。

IMF研究表明,尤其是來自巴西、中國、俄羅斯和委內瑞拉這四個國家的增長放緩“溢出”效應將對他們的鄰居國家造成巨大影響。其他新興市場的風險也不容小覷,例如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地緣政治風險。

盡管全球風險已經改善,重大的下行風險仍然存在,尤其在新興市場。來自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的“溢出效應”是相關的,而且可能會相互影響。這些風險主要包括: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正常化導致金融環境比預期更快地收緊;新興市場結構性放緩比預期更深;此外,新興市場還可能面臨更緊張的金融壓力。

收緊貨幣政策的發達國家主要收到金融環境緊縮的影響。總體來看,大型發達國家的產出下降相對較小,最多下降1個百分點,例如美國和英國。
更脆弱的發達經濟體會受到更大影響,尤其是在零利率和低通脹的情況下,例如日本和歐元區。以歐元區為例,產出會比基線情景降低1.5個百分點,通脹將降低1個百分點。
脆弱的新興經濟體面臨放大的溢出效應和政策制約,使其受傷更深。它們將面臨大約3-4個百分點的產出損失(與基線情景相比),原因是持久的生產力下降、新興市場小伙伴們貿易走軟、以及商品價格下跌。
對于中國,IMF研究表明,中國經濟放緩對發達國家的影響要比對本地區其他新興市場的影響更大。平均來看,中國經濟放緩將拖累發達國家增長約0.15個百分點,其中各國影響不一,日本受到的影響最大(通過全球供應鏈的密切貿易聯系)。相比之下,中國經濟放緩對其他新興市場的整體影響更小,不過其中商品出口國可能會影響更大。

IMF強調,溢出風險要求各國在國家層面和全球層面采取更強有力的政策行動,無論是溢出效應的來源國還是接受國。